既要意会,也需言传

英语阅读练习,既要意会,也需言传,也就是理解不只是在心里,还要说出来。如果能用自己的话,简洁明了地说清楚文章的大意、主旨以及背后的观点、结论、道理、态度等,这就是真正读懂了。如果说不清,不能自圆其说,那就是还没透彻理解,需要重新再读,直至能说清楚为止。这就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环节。像这样彻底地读透一篇,比泛泛地模糊地多读几篇,效果要好得多。

学英语有没有捷径?

学英语有没有捷径,取决于对“捷径”的定义:如果捷径指的是少下功夫,避重就轻,那不可能有;如果捷径指的是少走弯路,高效低耗,那是有的,就是科学的方法——科学地记单词、科学地学语法、科学地阅读、科学地写作……

考前50天

高考前的50天是整合资源快速提分的50天,决不固步自封被动等待的50天。身处其中时,感觉每一天都微小、平凡、不动声色,但10、20天、30天后会发现,其实每天都充实、生动、日新月异。

作文高分来自三个方面

一篇高考英语作文,无论是应用文还是续写,高分来自三个方面:1、内容:要完整地呈现规定内容,且要使用包括各种衔接手段在内的方式实现内容的连贯;2、语言:既要有出彩的用词展现词汇水平,也要有出彩的句式展现语法水平;3、运气:好卷面很可能带来好运气,毕竟阅卷的现实就是那样。

从音形匹配到形义匹配

​如果说,自然拼读要解决的是“音形匹配”的问题——听到即会写,那么,orthographic mapping要解决的则是“形义匹配”的问题——见到即知义。了解一下,相信对“单词”和“记忆”这两个核心要素的的理解都有很大的益处。

正确的输出才有意义

输出包括书面输出和口头输出两个形式,前者是写作,后者是口语。不论是哪种形式,正确的输出才有意义,错误连篇的输出练习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输出结果,也就不会有实用的写作和口语能力。而要保证输出的正确性,除了词汇,也离不开语法,所以对于语法来说,学还是不学,这不是个问题。(Grammar: [登录阅读全文]

如果一定要背单词

如果一定要背单词,那就背那些已经用过、已经理解的单词。背未用过、未理解的单词,比背电话号码强不了多少,对于普通的记忆力,记的不如忘的快。即便是多次重复之后记住了,也是一种高耗低效的学习方式,至于能否实际运用,支撑高质量的阅读、写作,还是个未知数。

四层理解

理解一篇英语文章大致包括三个层面:一要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,二要理解句子之间、段落之间的逻辑,以此理解全文大意,三要理解文章的主旨、观点、结论、道理、态度、情感等隐性含义。而对于做题来说,除了上面的三个层面,还要理解问题和选项。所谓“看懂了文章做不对题”,一个原因是并没有真正从三个层面上理解文章,另一个原因是没理解问题和选项。

题的问题归题,人的问题归人

高三的考试用的都是模拟题,模拟题和高考真题相比,质量和难度都不稳定,常常不同程度上存在“偏、难、怪”,但又不能因此而不考,所以,既然没有更好的选择,不如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它:题目的问题归题目,不纠结;自己的问题归自己,不逃避。也就是说,既不要让模拟题带歪了节奏,也要认真对待模拟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。

高中英语词汇量

关于高中英语的词汇量,课程标准说的很清楚: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共3000个单词,另外各地区自主增加200个单词,再加上常用派生词,一共约3500个。即便是高考英语140分,这个词汇量也够了,不需要再额外增加。课程标准是国家文件,高考是国家考试,如果高考单词随意超纲,那课程标准岂不是个笑话?实际上,历年高考试题词汇量基本不超纲,超纲的是模拟题,所以备考时不能让模拟题带偏了:可以用模拟题锤炼做题和考试能力,但那不是标准。

所谓高中英语

所谓高中英语,就是一群成年人——老师和学生——用十二分的努力,搞小学中段的阅读、写作和听力,这对于思维能力正常的十七八岁的高中生,本身不应该太难。如果怎么也学不会、做不对、考不好,只要学习品质正常,又不是太懒,那很可能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。

高三后期须有定力

高三后期,考试越来越密集,时间越来越紧迫,心理越来越焦燥,再加上试题质量、难度往往不稳定,多个因素密集叠加,分数、名次的起伏是常态,成绩最好的考生也难免马失前蹄,普通考生更是如坐过出车,这时候定力尤为可贵,不能随着分数而悲喜,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问题上而不是分数上,专注于解决考试暴露出来的问题,只要问题解决了,分数自然就有了,这是水到渠成的道理。高考之后会发现,之前那些考试的分数、名次都是浮云——莫为浮云遮望眼,风物长宜放眼量。

既要读进去,也要读出来

阅读,既要读进去,也要读出来。读进去,指的是不能只停留在词句层面的表层理解,要理解文章的逻辑与结构及其蕴含的主旨、观点、结论、态度这些深层的东西。读出来,指的是理解之后再朗读。声音是个可靠的帮手,让读者少走神,更专注,声音也是个结实的钩子,把对词汇、语法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,帮助完成“记忆”。

越学越窄,或者越学越宽

读一篇文章,是跳过生词难句,只是浅浅地理解一下,还是查生词、解难句、透析全文,效果是不一样的;写一篇作文,是用简单的词句浅浅地表达一下,还是精心地遣词造句、谋划篇章,效果是不一样的。阿娜伊斯·宁说,“生活会越过越窄,也会越过越宽,这取决于你的勇气。”学习就像生活,也会越学越窄,或者越学越宽,也是取决于勇气。

上学的苦有两种

上学的苦有两种。一种苦是早起晚睡,风雨无阻,考验的是肉体;另一种苦在字里行间,是一句话的言外之意,是一道题的多种变式,甚至是茴字的四种写法,考验的是精神。精神的苦你得主动去找,主动去吃,而肉体的苦,你躺着,它就来了。

一个老师教书时间太久了

一个老师教书时间太久了,所有的知识早就烂熟,所有的重难点都已摸透,反而可能会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,正如《人是如何学习的》说的,“在某一特定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人,不能保证他就能教会别人学习。事实上,专业知识有时候对教学是有害的,因为许多专家忘却了学生学习的难易。”

思维量与逻辑链

一般说来,思维量小、逻辑链短的学习活动,比如背单词,收获都不大,对成绩的提高有限。而那些逻辑复杂的学习活动,比如适当难度的阅读与写作,才能促进最大的提高。但去简就难太反人性,所以现实就是多数人宁愿忍受背单词的无聊与无效,因为这是思维量最小、逻辑链最短的学习方式,也就是动脑最少的学习方式。

文章理解的两个层面

文章的理解分两个层面:一个是句子层面的理解,另一个是语篇层面的理解。前者主要基于单词和语法,后者主要基于句间和段间的逻辑。前者是基础和起点,后者是目的和归宿。完成了后者才是真正理解了文章,所谓“认识单词看不懂文章”,多是因为理解还停留在句子层面,只是获得了一些信息碎片,并没有理解全文。

一模陷阱

一模陷阱,是指一模后到高考这三个月里,虽然听课做题一点不少,但成绩不再进步,或者没有明显的进步的现象。一模陷阱在大多数学生身上存在着,几乎百分之百的优秀生会遭遇一模陷阱,以至于有“一模即高考”说法。其原因,总的说来,是一模以后的教与学的针对性不强,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,所以不能有效地提高成绩。

阅读是能糊弄的

阅读是能糊弄的。一个单词不认识,一个语法形式不理解,一个句子没看懂,上下文顺一下就过去了,顺不出来就直接跳过。但是糊弄的多了,理解也就跑偏了,就像本来一件很好的设计,你用的时候改一点,他用的时候改一点,刚开始不会有问题,但改着改着,突然就崩了。

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句子层面

阅读理解练习,到中后期不能只停留在词汇、句子层面,满足于获得局部信息,而应着眼于全文,通过梳理全文的逻辑,获得全局性信息,如大意、观点、结论等。但知易行难,很多考生即使认识到这一点,在这方面做起来往往也是力不从心,所以在这个环节上,体现的是课堂的作用,这也可以间接地回答很多高三学生的一个问题:高三后期自学行不行?

哪有什么方法,做就是了!

突破阅读,实实在在地读就好了:实实在在地查生词,实实在在地理解句子,实实在在地梳理文章,功到自然成,真的不太需要什么方法、技巧,就像一个雅思大神说的,“哪有什么方法,做就是了!”

学习是需要一点勇气的

很多时候,学习是需要一点勇气的。阅读难以突破,一个原因是没有主动地突破。遇到难篇就觉得超出自己的能力,就绕开了,放弃了,渐渐地就没有了突破的信心,也没有了突破的勇气。

说一个实际情况

说一个实际情况:艺术类高考生一般在春节前完成专业课考试,春节后开始专攻文化课,实际的学习时间大致就是高三第二学期,共100多天,看看高考的结果就知道这100天能有多么大的提升。仅就英语这一科来说,从60分提到100分左右甚至更高的,不是少数。 [登录阅读全文]

阅读之难,难在逻辑

做阅读理解题,难的不是查生词,而是梳理句间、段间的逻辑,从而透彻地理解文章。查生词相比之下是个较机械的工作,梳理逻辑则需要深度动脑,尤其是在已经能凑合着做对题的时候主动去做,违背了人的避重就轻得过且过的本性,就显得特别可贵。这种“自讨苦吃”的做法恰恰是快速提高阅读的“法门”,但事实上很多学生都是屡过其门而不愿入,所以虽然不少做题,但提高缓慢。

一个基本的道理

一个基本的道理是,成绩的提高是解决问题的结果。成绩长期没有提高,说明问题一直没有解决,如果问题解决了,成绩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。所以说,如果经过从一模考试到高考三个月的时间成绩仍然没有提高,只能说明这段时间的学习没能解决问题,而不是一模考试与高考有多大的关联。